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孟子類
經解類
孝經類
類書類
 (榖顺成非人所能为天也故于此而祈谷焉详/观此诗经有尽而意无穷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严氏粲曰祈谷之后即躬耕帝藉故言率时农/夫以张本也言骏发尔私不及公 田为
民祈也)
 (何氏楷世本古义卜郊则受命于祖庙而作龟于祢/宫郊特牲疏曰作龟于祢宫者先告祖受命又至祢) (第 7b 页)
 宜于东郊乃耕于东郊
旧唐书高宗本纪咸亨五年五月己未诏春秋二社本
以祈农如闻此外别为邑会此后除二社外不得聚集

有司严加禁止
唐书武后本纪长寿元年九月大赦改元改用九月社
中宗本纪神龙元年五月乙酉立太庙社稷于东都
礼乐志先农唐初为帝社亦曰籍田坛垂拱中武后籍
田坛曰先农坛神龙元年礼部尚书祝钦明议曰周颂
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礼天子为籍千亩诸侯百亩则
田为
社曰王社侯社今曰先农失王社之义宜正名
为帝社太常少卿韦叔夏博士张齐贤等议曰祭法王 …… (第 24a 页)
西如太社太稷而不设
方色以异于太社
    蕙田案社在籍田本无明据唐始以帝社为
    籍田坛继以籍 田为
先农坛合社与先农而
    一之谬矣叔夏等又欲合先农帝社并祠而
    为二坛尤谬矣后乃改先农之名而 (第 26a 页)
 东南鼓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镈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朔鼙在其北)
 (一建鼓在西/阶之东南面)诗曰应田县鼓先儒以诗之 田为
朄朄
 小鼓应应鼙也尔雅曰大鼓谓之鼖小鼓谓之应然
 则大祭祀皆鼓朄击应大射有朔鼙应鼙诗又以应 (第 39b 页)
    辞云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与汝孝孙
    来汝孝孙使汝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
    年勿替引之何氏楷曰卿大夫嘏辞以宜稼
    于 田为
词则天子嘏辞之旨可知矣今案自 (第 33a 页)
 农人执之在于朴素岂贵文饰乎乃命撤之
唐书高宗本纪仪凤二年正月乙亥耕藉田
册府元龟帝亲耕藉田于东郊礼毕作藉田赋以示群
臣三年五月幸藉田所观区种手种数区
景云三年亲耕藉田
旧唐书礼仪志则天时改藉田坛为先农
唐书礼乐志神龙元年礼部尚书祝钦明议曰周颂载
芟春藉田而祈社稷礼天子为藉千亩诸侯百亩则缘 田为
社曰王社侯社今曰先农失王社之义宜正名为
帝社太常少卿韦叔夏博士张齐贤等议曰祭法王者
立太社然后立王社 (第 37a 页)
 之
明史礼志是年命垦西苑隙地为田建殿曰无逸亭曰
豳风又曰省耕曰省敛仓曰恒裕礼部上郊庙粢盛支

给之数因言南郊耤田皇上三推公卿各宣其力较西
苑为重西苑虽农官督理皇上时省耕敛较耤 田为

请以耤田所出藏南郊圆廪神仓以供圜邱祈榖先农
神祗坛长陵等陵历代帝王及百神之祀西苑所出藏
恒裕仓以 (第 49b 页)
礼志先蚕明初未列祀典嘉靖时都给事中夏言请改
各官庄 田为
亲蚕厂公桑园令有司种桑柘以备宫中
蚕事九年复疏言耕蚕之礼不宜偏废帝乃敕礼部古
者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以劝 (第 39a 页)
 (今左邑故城在/今闻喜县治东)迁于新田(今为山西平阳府之曲沃/县成六年晋人谋去故绛)
 (韩献子曰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公从之迁于新田自此以后命新 田为
绛以旧都)
 (为故绛自襄二十三年栾盈昼入绛至定十三年赵/鞅归晋入于绛皆指新田之绛矣绛故城在今县治) …… (第 31a 页)
 (就已出盟于外/若似相就然)翼东门(成十八年栾书中行偃弑厉/公以车一乘葬之于翼东门)
 (之外案此是故绛之东门也晋以成六年迁新田/以新 田为
绛故谓故绛为翼在平阳府翼城县)
 (庄二十五年晋士蔿城聚以处群公子冬晋侯围聚/尽杀之明年命士蔿城绛 …… (第 31b 页)
 (年公如晋次于乾侯杜注晋境内邑在魏郡斥邱县/阚骃曰地多斥卤故曰斥邱历代皆为斥邱县高齐)
 (始改置成安今直𨽻广平府/成安县东南有斥邱故城)(昭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 田为
七县司马)
 (弥牟为邬大夫杜注太原邬县今邬城/故址在汾州府介休县东北二十七里)平陵(司马乌/为平陵 …… (第 37b 页)
 (南十五里/有马首村)(孟丙为孟大夫杜注太原盂县哀四年/齐国夏伐晋取盂即此盂县今属平定)
 (州/)平阳(分羊舌氏之 田为
三县赵朝为平阳大夫杜/注平阳平阳县尧所都春秋时晋邑后韩武) …… (第 37b 页)
 (官宣汾洮后汉志闻喜有洮水闻喜县今属山西平/阳府水经注洮水东出清野山西合涑川然则涑水)
 (亦洮水之/兼称矣)涂水(昭二十八年魏献子分祁氏羊舌氏/之 田为
十县以知徐吾为涂水大夫)
 (杜注涂水出太原榆次县涂水有二一曰大涂水发/源太原府榆次县东南八縳岭下西 (第 47a 页)
 (人也大夫之食采地盖任官之有功者始食之其子/孙之继世者得世其禄不世其官所谓大夫有采以)

 (处其子孙也其大夫之无功者则无采地亦与士皆/食禄于上以圭 田为
祭祀耳夫自三公至于元士大)
 (者受邑小者受田所谓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于此略/可考矣自天子三公之田至天子 …… (第 35b 页)
(夏商之制也王制云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不言田而言地者盖禄以 田为
主王制主于)
(分田以制禄孟子主于制地以分国国以地为主所以/有田地之异也王制云天子之三公田视公侯天子 (第 55a 页)
芦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通/阕提举司柴炭司洪武初置工部以将作司𨽻焉六年)
(设总部虞部水部并屯 田为
四属部又置营造提举司/八年增立四科科设尚书侍郎等官二十二年改总部) (第 39a 页)
鲁祀周公孙)
(辞以有/求也)
桓公二年郑伯以璧假许田左氏传郑人请复祀周公
卒易祊田三月郑伯以璧假许 田为
周公祊故也 公
羊传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 (第 32b 页)
    子远郊百里之内六军千乘注有确据今改
    为二百一十里出千乘千里出一万九百乘
    何所据乎其谬六也
诗大雅公刘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 田为
(传三单相/袭也 笺)
(邰后稷上公之封大国之制三军以其馀卒为羡今公/刘迁于豳民始从之丁夫适满三 …… (第 7b 页)
    合不可从其辨已详见前
公羊传用田赋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用田赋也(注田/谓一)
(井之田赋者敛取其财物也言用田赋者若今汉家敛/民钱以 田为
率矣不言井者城郭里巷亦有井嫌悉赋) (第 44a 页)
卿言府兵亦集如何对曰戍卒因屯
田致富则安于其土不复思归旧制戍卒三年而代及
其将满下令有愿留者即以所开 田为
永业家人愿来
者本贯给长牒续食而遣之据应募之数移报本道虽
河朔诸帅得免更代之烦亦喜闻矣不过数番则戍卒 …… (第 30b 页)
    观承案三代以下军制以府兵为善而边卫

    之兵则以屯 田为
宜乃屯田始于汉而后来
    尚有行之者府兵成于唐初即坏于唐季遂
    一往而不可复矣编中推论府兵 (第 39a 页)
火田非蒐狩之法而直书其焚以讥其尽物也礼)
(记王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则是已蛰得火田也又/尔雅释天云火 田为
狩似法得火田而讥其焚者说尔)
(雅者李巡孙炎皆云放火烧草守其下风周礼罗氏蜡/则作罗襦郑云襦细密之罗此 …… (第 57b 页)
谓夏之仲春今周)
(之二月乃夏之季冬故/讥其尽物义亦通也)
    蕙田案疏解火田之说是
尔雅释天火 田为
(注放火烧草猎亦为狩也/疏与冬猎同名故云亦)
    蕙田案冬猎曰狩火田在昆虫既蛰之后亦
     (第 58a 页)
    蕙田案此宋茶马之法茶马最善明代行之
    极有成效其原出于此也
高宗渡江以来无复国马绍兴二年始命措置牧监后
置于饶州以守倅领之择官 田为
牧地复置提举俄废 (第 24b 页)
幼者半之次年二月止有馀乃及
诸县量大小均给之其大略如此
神宗本纪熙宁四年春正月王安石请鬻天下广惠仓 田为
三路及京东常平仓本从之
哲宗本纪元祐三年正月复广惠仓
 玉海正月二日诏复置广惠仓从侍讲范祖禹之言
  (第 82a 页)
 身而为盗贼未萌之祸销弭尤多
八年七月蠲临安绍兴府贫民夏税 九年九月诏两
浙江东监司覈州县被水最甚者蠲其租
理宗本纪绍定二年十月诏台州水灾除民田租及茶
盐酒酤诸杂税郡县抑纳者监司察之
淳祐十年九月以严州水复民田租 十二年六月严
衢婺台处上饶建宁南剑卲武大水除今年田租

宝祐二年九月诏山阴萧山诸暨会稽四县水其除今
年田租
度宗本纪咸淳六年闰十月安吉州水免公田租四万
四千八十石十一月嘉兴华亭两县水免公田租五万
一千石民田租四千八百一十石
    蕙田案景定中贾似道用陈尧道曹孝庆等
    之议买民 田为公
田公田之租十倍于民田
    而民之困弊极矣观咸淳免租之诏民田止 (第 34a 页)
章帝本纪元和元年二月甲戌诏曰自牛疫已
来谷食连少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
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 田为
雇耕佣赁种饷贳与田器
勿收租五岁除算三年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
樊准传永元之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准 (第 34a 页)
 国一同皆止于三等者不兼附庸言之也天子诸侯

 而下不曰地而曰田者盖政以农为本禄以 田为

 以其制禄也故虽地谓之田犹之县内之所封以其
 有君道故虽邑谓之国也 又曰书言舜之受禅曰
 辑五瑞 …… (第 28a 页)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记曰地方
 七百里此所谓锡之也(礼书/)
 延平周氏曰政以农为本故王畿以 田为
主莫非王
 土而田止于千里者示其与诸侯共财也礼运曰天
 子有田以处其子孙即此所谓方千里者也公侯百 (第 29b 页)
 以处其子孙也其大夫之无功者则无采地亦与士

 皆食禄于上以圭 田为
祭祀耳夫自三公至于元士
 大者受邑小者受田所谓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于此
 略可考矣自天子三公之田至天子之 …… (第 6a 页)
 吏自计食佐吏而不及啬夫岁入始不过百石月才
 十六斛耳较之先王制在官之禄虽厚薄之相去不
 远而古之在官者皆民为之服公事之后而复受

 为
民汉为吏而入仕则不得受 (第 13a 页)
田为
民矣其奉入不
 既薄乎萧望之奉禄不足尝有忧父母妻子之心况
 其职近于民侵渔百姓无足怪也自宣帝神爵之诏 (第 13b 页)